60年前,一位植物学家站在一座被密林覆盖的石灰岩高山上,望着罗梭江勾勒出的一个葫芦形半岛,情不自禁泪流满面,他的心被那个绿色的“葫芦”紧紧拴住。后来,他在这里创建了植物园,并让这块土地成为国内外科学家的科研圣地。
今年对于西双版纳人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因为是这位植物学家蔡希陶诞辰周年。
追寻绿色的梦年4月10日,蔡希陶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从小就热爱大自然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年,他从上海来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在这里,他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他探寻绿色世界的传奇人生拉开帷幕。
年,蔡希陶只身来到云南开展采集工作。红土地上莽莽苍苍的大山,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使得蔡希陶兴奋不已,他在丛林中采集着一份又一份植物标本。
年,抗日战争爆发。静生生物调查所南迁昆明并成立工作站。蔡希陶再次踏上了云南这块土地。
年的云南,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内地人想要在昆明成立一个学术机构,谈何容易。但蔡希陶马到成功,那是因为他在云南采集标本3年,其为人与才干已是众所周知。当时,蔡希陶提出由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与当时的云南地方政府合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专门从事调查、研究云南植物,促进地方农林经济事业发展的想法很快就获得许多人认同。同年7月24日,地处昆明北郊黑龙潭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便正式成立了。蔡希陶负责购地和办公室的建设,他在经济十分紧缺的条件下,组织植物考察和标本采集,也引种栽培了一批经济林木。这里一时成了旧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的活动中心。
愿当科学道路的铺路石年,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蔡希陶担任主任。蔡希陶在年就踌躇满志,筹建昆明植物园。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及所属的植物园欣欣向荣。工作站于年4月升格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初,为了找到三叶橡胶和宜林地,蔡希陶走遍了滇西南的山山水水,终于找到了橡胶树和宜林地的线索。这次考察证明了我国北纬21—23度之间的广阔土地是适宜橡胶栽培生长的地区,从而可以结束中国无橡胶宜林地的历史,打破当时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橡胶禁运的封锁。
开拓葫芦岛年12月,蔡希陶带着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和工人,奔向绿海茫茫的西双版纳。他们乘独木舟横渡罗梭江,来到林海莽原的葫芦岛,用“18把大刀”披荆斩棘地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年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接见了蔡希陶。总理针对热带雨林保护和利用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谈话,使他更加明确:如何保护西双版纳特有的自然资源成了他工作的重要方向。
自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园后,蔡希陶与同事在西双版纳发现了难以数计的可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植物。在他的组织和参与下,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国内外引种栽培了多种热带植物加以驯化。
年,蔡希陶辞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离不开这片绿色的土地,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挚爱和眷恋之情,他的大部分骨灰掩埋在葫芦岛他亲手栽下的龙血树下。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如今,昔日荒凉的葫芦岛已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犹如一颗镶嵌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绿得闪闪发光、熠熠生辉。(记者岩温香囡)
版权所有,请勿擅自下载作商业用途监制:岩温香责编:马萱编辑:岩罕叫联合发布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
西双版纳报社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
西双版纳报社
联合出品
点开图片识别图中